“当前我国养老事业存在‘重城市,轻农村’的局面,应该做好农村养老的中长期规划,健全农村老龄化应对机制。”日前在山东青岛举行的2019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,多位专家呼吁加强顶层设计,尽快改变养老“重城市、轻农村”的失衡格局。
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,现行养老体系还存在着较大的短板,比如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城乡差异。一方面,大量的养老资源都在城市抢滩掠地,因结构性差异而形成了浪费。尽管在部分城市,优质公立养老资源依然“一床难求”,但同时又出现结构性过剩。
另一方面,我国农村养老机构存在较大的缺口。资料显示,至2018年,全国有乡镇32527个,村委会54.2万个,有农村敬老院1.8万所,按敬老院都建在乡镇一级、互助机构都建在村委会计算,覆盖率分别为55%和20%。而另一个情况是,我国农村、镇和城市的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8.47%、14.53%和14.2%,农村社会化养老照料的比重仅为2.8%,医疗卫生机构、老年活动中心供给数量不足。
补齐养老“轻农村”短板,需要破解养老体系城乡二元结构,实行“全国一盘棋”综合性政策,让资源分配更加均衡。考虑到农村家庭收入低、养老机构盈利能力弱,特困老人、失能失智老人、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数量较多等特殊情况,应当新建或者改造一批公立的农村养老机构,优先解决这部分人的养老入住问题。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示范性、优质化的养老机构,通过优质的服务让入住老人更加舒心、安心和放心,用带动效应激活农村老人到养老院养老的意愿,才能破解养老机构建得起而用不好的困局。
补齐养老“轻农村”短板,既要有坚定责任,更考验着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智慧。应加快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政府公共财政长效性投入机制,加强对落后地区养老服务项目、养老设施的投入,建立公共财政预算动态增长机制;引导以特许经营、公建民营、民办公助等模式融入社会资本等,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,着力增强农村养老服务的均等化。在以政府兜底的基础上,需要针对农村实际,更好地运用土地、金融、税收等综合性杠杆,撬动市场资本资源要素的参与,更多地用市场手段来解决问题和化解难题。